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30日电(岳黎 王雪娇)7月2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文化中心内,20名来自上海静安区的青少年与夷陵本地小朋友正互相交换精心准备的礼物——上海学生带来的是外滩造型的书签和手绘城市明信片,夷陵孩子则准备了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书信。这份情谊,拉开了2025年“上海孩子看三峡”夏令营的序幕。
“我一直听老一辈提起三峡大坝,此次有幸能走近国之重器,感受他的雄伟,并能领略到夷陵的地域文化和山水之美,我感到非常地期待。”上海市静安区新中初级中学的周玥攸同学在开营仪式上表示,将把所看所思所想带回去分享给同学们。
当日下午,站在185米高的三峡大坝观景平台上,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的黄俊瑜同学不禁发出感叹:“没有想到三峡大坝这么高大雄伟!这是三代人的努力和汗水铸成的,是无数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
时光回溯至7月18日,在静安区举办的“三峡的孩子看上海”开营仪式上,夷陵区实验小学罗贝尔同学和小溪塔第二完全小学杨祁润同学作为小小推荐官,向上海小朋友生动介绍家乡夷陵的峡江山水及巴楚文化。
历经一周,2025年“三峡孩子看上海”夏令营刚刚落下帷幕,53名夷陵少年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思考返回家乡。他们在外滩领略了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在浦东新区感受了改革开放的脉搏,在科技馆触摸了前沿科技的魅力。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模式,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
十年来,这条双向奔赴的研学之路已让300多名夷陵孩子走进上海,200多名上海孩子走进夷陵。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点亮的青春梦想。
十年前,来自夷陵分乡的黄钰芳参加首届“三峡孩子看上海”夏令营时,与在上海务工的父亲在外滩惊喜相拥。那一刻,黄浦江的波光与父亲的泪水,在她心中种下了名为“远方”的种子。
“已经十年了,我仍记得,当年那份雀跃与惊喜。”如今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黄钰芳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心里有了更高的目标——走出大山,去往更大的舞台!”
自2015年启动以来,沪夷青少年夏令营已成为两地交流的重要品牌。通过“生态小公民”教育理念的深度实践,500余名两地少年借助对口支援平台,互访上海与三峡,开展“红领巾”研学实践。其中“三峡孩子看上海”与“上海孩子看三峡”双线活动持续深化,不仅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落地生根,更不断拓展结对规模、提升交流层次,让两地青少年的情感纽带愈加深厚。
据悉,自1992年因三峡工程结缘以来,静安区与夷陵区携手走过33年帮扶之路。静安累计投入无偿援助资金8.8亿元,实施民生项目628个:三峡移民就业基地和服务中心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31所援建学校托起夷陵学子的成长梦想;12所现代化乡镇福利院让养老服务水平跃居湖北前列,共同书写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三峡故事。(完)
![]() |
【编辑:丁喆】